“卒中”二字,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无论是百姓还是医生,甚至是知名专家,真正读懂并理解其真正含义的寥寥无几,今在这里略谈一二

卒:《漢語大字典》第二版,有两种读音:zú,cù

卒(cù):仓促,急速。《説文·玉篇·衣部》:“卒,急也。”《廣韻·没韻》:“卒,遽也”。遽(jù):《説文·玉篇·辵部》:“遽,疾也。”唐慧琳《一切経音義》卷十五:“遽,《蒼颉篇》:‘速也’”《玉篇》:“遽,卒也。”…

卒(zú):《説文·衣部》:“卒,隸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識者者。”《玉篇·衣部》:“卒,隸人给事也。”《左传·隱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將襲鄭”。《爾雅·释詁下》:“卒,死也。”…

中:有两种读音:zhōng,zhòng,

中(zhōng):《説文·丨部》:“中,内也。”《廣韻·東韻》:“中,半也”。…

中(zhòng):受到,遭受。如:中毒;中暑。《素問·風論》:“饮酒中風,则为漏風”。诸如:中风、中湿、中寒、中箭、中的、中举、中枪、中奖、命中、选中。

卒中(cùzhòng)

王焘《外台秘要·卒中风方》说:“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僵不能语。”现在所云“卒中”率由此而来,也被解释成“卒然中风”,故不能读:cùzhōng,更不能读做:zúzhōng。

中风(zhòngfēng)

《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出此名词。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始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朱丹溪和李东垣开辟了把“中风”分“内风”和“外风”之肇端。元代王履认真总结了自《内经》以来各家对中风病因的不同认识,首次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分为“真中”和“类中”。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肝阳化风”之说。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中指出:“夫外受之风为真中风,内生之风为类中风。其病因悬殊,治法自难从同。”还将“类中(风)”分为“脑充血”与“脑贫血”两类。

这些不同分类 *** 见下图。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分类 *** 啊?

本人认为:一是因为认知的不同,二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笨拙性,三是因为用文字表述的不准确性和不全面性。

到了系统总结和分类的时候了

自从有了CT/核磁后,中医里关于“中风”的“辨证”的那些理论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了,中医医生再也不通过“辨证”来辨“脑出血”还是“脑缺血”了,统统以CT的检查结果为依据了。有了这些先进的检查设备后,对引起相似的症状的原因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跟着出来了相应的诸多新名词,比如:脑卒中、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梗塞、脑梗死、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TIA(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中枢性瘫痪、外周性瘫痪等。这些名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中风是大概念,也是比较模糊的概念,由于现代西医的迅速发展,对人体和病症的研究越来越细化,疾病的名称也在不断地增多,到了系统总结和分类的时候了。中医结合西医来看,这些名词的逻辑关系见:中风的分类及其逻辑关系示意简图。图中红体字的内容应该是需要补充的名词。几乎每一个名词都有其具体内涵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内涵是不相同的,不能互相代替的。

中风的分类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示意简图

《中医内科学》第2版里写到:中风一名卒中(有下图为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从逻辑关系来讲,卒中是中风的子辈或孙辈。

此书中是按照下图中(黑色字体)的思路来写的,但把其分期只分为了急性期和恢复期,没有分为早期、中期、后遗症期,没有写转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