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杭州市发布首条政务区块链底层系统“政务服务链”,好处是可以让杭州市民获得可信身份认证,办事“最多跑一次”。

一次上链后,市民的身份信息会同步到“政务服务链”中,市民可不必来回从上级部门读取数据,因此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刚刚过去的双11,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宣布,区块链已全面参加今年天猫双11,在正品溯源、原创“卖家秀”保护、 服务小商户贷款、全球贸易等领域发挥作用,为商家和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随着区块链被列为自主创新技术重要突破口,区块链概念股忙着一阵疯涨,还没跟上的是区块链的应用。热度背后,区块链应用,究竟该如何落地?

“区块链是分层的,底层是链,上层是应用。我们做好底层的链,相当于一个盘子,上面可以盛各种各样的菜。”巴比特副总裁马千里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区块链应用。

但是如何做好这盘菜,大有讲究——这是一个“执锤找钉”的过程,先有了技术(锤子),再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钉子)。

区块链+金融:让P2P“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从最早的数字货币,到如今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资产服务等领域,金融行业,一直是区块链最主要的实践阵地。

在11月8日举行的“2019世界区块链大会·乌镇”上,蚂蚁金服资深总监、蚂蚁区块链BaaS平台负责人李杰力说,区块链与交易、信任强相关,“它是一种基于加密算法,是原子级别的信任,是未来数字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以蚂蚁区块链跨境汇款为例,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跨境汇款,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资金,中国香港菲佣汇款到菲律宾,每年可节约500港币。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双链结合”试点,已在许多应用中取得1+1>2的效果。在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多环节组成的供应链上,区块链发挥的核心技术优势是,建立多方互信机制,穿透管理底层资产,许多银行已在供应链金融中加入区块链。

例如,平安银行在供应链应收账款服务平台(SAS平台)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的可溯源、不可篡改;中信银行发布了“区块链+供应链”试点创新项目,以区块链技术构建开放合作的新型供应链生态圈。蚂蚁金服也推出“区块链+供应链”的“双链通”平台,使得更多小微商家能享受更高效便捷的贷款服务。

在金融衍生品服务方面,区块链同样发挥了它的“信任”作用。FORTUNA方图是一家数字资产衍生品金融服务提供商,进入区块链金融领域已有2年。利用区块链技术,方图解决了传统金融资产与衍生品交易领域的资产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关系不对称问题。CEO蔡良滨说:“正常的金融资产与衍生品交易,需要资产或者抵押物的托管方或者担保方,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把这个中间机构省略掉,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一直是个难题,链平方科技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链上融资、监管科技、加密共享”的区块链金融方案。将中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交叉验证后上链,制定“标准企业征信+金融+经营数据”的征信报告,累积信用价值,并通过监管科技进行贷后实时风险预警,让中小微企业能够获取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植,成功帮助近10万家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低30%。

更实际的应用是可溯金融资产交易。巴比特和一些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尝试过这样的实践。马千里说,目前的P2P跑路事件,本质上是因为我们买的P2P资产,不知道花钱背后对应的资产到底是什么,“但是在区块链的体系当中,我们可以把资产切分到非常细的粒度,这样你买哪个资产,就可以知道对应的标的是什么。即使P2P跑路了,你的节点数据还在,同样可以追根溯源。”

区块链+教育:把学习变为数字资产

不仅金融资产可以上链,教育同样可以作为一种数字资产,和区块链紧密结合。

2018年,Education Chain(EDC)教育链推出,这是区块链技术在教育行业的第一个落地应用。

EDC教育链发起人、上海市信息化企业家协会会长戴剑飚说,教育形式的发展对教学过程的记录、教学效果的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课外教育培训方面,与学历教育的统一认证不同,教育机构的培训缺乏一个精确、统一的记录。能否打破各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壁垒,建立起一个即时更新的、不可篡改的学习培训经历证明?

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的特点,萌发了戴剑飚将区块链技术用于教育的想法。他说,区块链用于教学经历的记录,有着天然的优势。它可以用于学时学分的记录,也可以用于教学过程、所获证书的记录。一条链由几百上千个节点构成,每个人的教学数据储存在链上节点,所有人同步记账,区块链技术保证了它的公正性、不可篡改性。

EDC教育链采用“学分钱包”机制,通过Token方式实现对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记录,把学习变为“数字资产”。日学分是教育区块链发布的专用Token,符合以太坊ERC20代币标准。注册学员完成一天的课程培训后,将获1个EDC学分和1个学币,由培训机构与教育链联合颁发,学分一旦颁发即不可收回,学币可以在学员及机构间赠送转让,不会影响学分和学历记录,学币一旦转移也不可收回。

自去年上线以来,EDC教育链已与近200家教育机构进行了合作,越来越多的机构把脱敏后的数据放在链上,学习者可以通过教育链,把不同机构的记录进行打通。通过区块链浏览器,就能查询哈希地址,立刻能还原出对应的学校、学习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区块链数据具有“匿名+可验证”的特点,是非常安全的。区块链上不记录个人信息,只能看见哈希值字符,没有线下原始数据的比对,并不知道这些值代表的是谁。只有本人经过身份验证,才能查询到属于自己的信息。

EDC教育链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肯定了EDC教育链的应用,并建议将教育链用于更多缺乏客观公正教学记录的课外教学、职业培训领域。上海市教委考察了EDC教育链的运行情况,共同研讨了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学分银行领域的应用前景。

《IT时报》记者打开“教育链”App发现,每个人通过实名注册后,会获得一个专属的EDC号,记录着个人的EDC总学分、学习机构数和学币。学习者可以向学习机构申请学分,或者学习在线课程获得学分。EDC在线学习城中,能免费学习“复旦商业知识学堂、TED演讲公开课、骆新书房”等多门知名课程。

区块链+垃圾处理:“人+物”新治理模式

垃圾分类与区块链,今年最火的两个话题,当它们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在“2019世界区块链大会·乌镇”上,马千里介绍了巴比特与乌镇政府合作的“区块链+垃圾处理”项目。

垃圾分类仅仅是一个开始,垃圾分类后的去向,该如何科学化管理?假如垃圾没有运输到目的地,但是运输方点了确认,该怎么办?一辆运输车从乌镇运输垃圾到温州,成本可能是1000元,假如在半路倒掉,成本可能变成200元。而乌镇和温州的地方政府体系不打通,监管就会存在问题。跨地域协同管理下,治理模式并不完善。

区块链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把乌镇环保部门、其他地方的环保部门、中间的各个环节、垃圾产生地与处理地的机构、运输商,都放在链上,形成一个五连单制度。垃圾在哪个环节处理,哪个环节的负责人在上面签名,用区块链的方式去记录信用。这样,可以方便地看到整个区块链的区块数据结构,每个节点的正常运转情况,每个批次垃圾的处理情况。如果出现问题,马上可以追溯相关部门。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区块链是一种治理模式,它不仅仅是在调度人,其实它更擅长调度物。在垃圾堆里放一个芯片,这个芯片其实是一个GPS改造的硬件系统,就可以将这批垃圾染色,知道这批垃圾的湿度、GPS位置等信息,就像快递一样,可以实时看到它到了哪里,目的地是否到达。这就是用物联网的方式去加强整个垃圾的治理体系。

从区块链垃圾处理衍生出去,马千里说,未来更美好的事,是把区块链和市民信用结合在一起。前段时间,青岛发布了市民公链,把每个市民的信息都放在链上。如果这个市民是一个热衷公益的人,他可以在区块链上积累积分,政府可以主动根据这个积分为市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本来个人要跑到政府部门去接受各种各样的服务,现在因为建立了区块链的信用系统,政府可以主动上门,跑到市民的需求里,针对化地提供各种服务,这是一个更宏观的场景。

区块链未来:真正应用场景、AI、开源

关于区块链的应用,区块链从业者们尚处于摸索阶段。政策过热的背后,是大量人员涌入和技术滥用所带来的隐患。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在11月8日举行的可信区块链峰会上表示,目前区块链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包括技术尚不成熟,在性能、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区块链与各行各业融合还需要逐步加深,区块链生态体系还需要培育。

找到真正合适的应用场景,构建健康的区块链生态,是区块链发展的重中之重。戴剑飚认为,要找到真正的应用场景,关键在于判断是否真的有必要使用区块链。如果不使用区块链,采用中心化记账方式难以保证公正的情况下,就有必要使用区块链。相反,在一些中心化权威机构就能保证公正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并非必要。

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打通,是一个伟大的畅想。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都是调度算力的系统,如果能将两者的算力打通,就能节省大量计算成本。举例来说,科幻电影的图像渲染需要大量算力解决。如果用区块链技术渲染图像,就能大大降低计算机的消耗。去年,国内三大公链之一的比原链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OW共识算法Tensority,将矩阵和张量计算融入共识算法过程中,从而让矿机可以用在 AI 加速上。换句话说,Tensority 充当了区块链和 AI 之间的桥梁。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副总裁级)兼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在《区块链报告》中指出,目前比特大陆等矿机生产商已经和比原链合作开发应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共识机制与芯片,将哈希计算转化为应用于深度学习的矩阵计算,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好在区块链“开源”的精神非常强烈。目前区块链的技术来源有两条路径,一是企业投入研发,一是从网上开源社区下载代码。全球区块链爱好者从开源社区下载代码,再将修改后的新代码贡献到开源社区,以此进行区块链技术的路径演化。马千里认为,后者更符合区块链精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