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一直在宣扬要为全世界提供高速卫星互联网,现在,这位亿万富翁的梦想可能很快就要成真了。

5月底,SpaceX猎鹰9号火箭将第29批星链卫星成功送入轨道,随后在海上成功着陆。至此,入轨星链卫星总数已达1737颗。与此同时,这次发射也标志着自2015年发射失败以来,猎鹰9号火箭连续第100次发射成功。

据SpaceX总裁Gwynn Shotwell透露,星链(Starlink)预计将在9月份之前覆盖全球。

埃隆•马斯克的“星链”——就是向太空发射12000颗卫星,让网络信号覆盖全球每一个角落。

马斯克还表示星链计划不仅要超越5G,而且要淘汰全球的宽带。

它真的会成为5G的威胁吗?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首先,先说卫星覆盖。

很多人被1万多颗星链卫星的数量吓到了,这其实是误解。1万很多吗?

到2020年底,中国将建设80万个5G基站,对于全国覆盖还远远不够,理想情况应该建设1000万座以上。

一颗星链卫星的带宽是20Gbps,而5G基站的带宽是15Gbps,两者相差不大。区区1万多颗卫星,能提供的连接密度和通量密度,跟地面基站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连覆盖中国服务都没戏,又谈何服务全世界?

其次,连接设备受限。

马斯克的互联网卫星使用的是Ka和Ku波段,在20GHz左右,而我们用的智能手机使用的Wi-Fi频段分别是2.4GHz和5GHz,两者之间的频率不匹配。因此必须使用专用的卫星手机或者要使用转发器。

再次,无法满足5G产业升级的要求。

多数星链卫星的高度是1150公里,信号从地面发出到再返回差不多2300公里,仅光速时延就高达7毫秒,这还没算信号落地的处理时间,这么高的时延完全满足不了1毫秒的5G端口时延指标,无法应用于无人驾驶、远程手术、工业互联网等,也就无法满足5G产业升级的要求。

总而言之,采用星链项目这样的技术,是由美国特定国情决定的——人口密度低,基站间平均距离远。铺设同样长度的光缆,在美国和在中国能够连接基站的数量级可能都不相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铺设光纤投入产出比太低,于是,互联网连接技术应运而生。

换言之,星链的主要目标市场是美国,目的是用来解决美国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的互联网接入。

星链计划还是造成一些困扰。

比如光学天文学。夜晚,地球上空的这些近地轨道卫星可以被太阳照得非常明亮。利用光学望远镜对太空进行观测,就好比是给太空照相。这些明亮的星链卫星可能使部分天文图像都曝光过度,一片白茫茫。

而随着太空互联网的市场越做越大,可能将有越来越多的卫星飞上天。一方面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观测甚至是普通人仰望星空,未来也许都会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而解决这些矛盾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