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反思:一场互联网的“悬案”,谣言不止于智者。
(资料图片)
2日2日,胡鑫宇事件新闻发布会盖棺定论,让谣言止步,排除了胡鑫宇的他杀,除了现场勘验证据以外,录音笔的内容成为胡鑫宇具有自杀倾向的有力佐证。
同时,官方承认了在胡鑫宇事件中的不足,就是在搜救中存在的问题,承认了搜救工作当中,对部分重点区域没有真正完全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实际上,这一点也是大众质疑声较大的一点。
发布会能够对于媒体、大众乃至整个社会的监督诚恳接受,这是好事,值得欣慰。
希望官方在类似的事件当中如实的、及时的回应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也是需要好好反思的。
一场互联网的“悬案”,在一百零六天后终于剧终。
106天内,官方一共发布三次包括新闻发布会在内的情况通报,当然如果胡鑫宇事件涉及有相关的刑事犯罪嫌疑,确实有难以取舍的尴尬情形。
我们能够理解相关部门的谨慎,但是谨慎不代表着沉默。
但是,恰恰因为这样的沉默,让胡鑫宇失踪案件发酵、发展,它已经不是单独的个人,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让人害怕的需要保护弱者的社会现象。
这时,需要正义的声音,有人就粉墨登场了。
谣言起于谋者,兴于愚者。
一群主播、直播网红、仗义的骗子成了“神探”,背后却是一条畸形的利益链条。
表现就是,今天网上爆出“终于真相大白,胡鑫宇失踪案水落石出”“胡鑫宇失踪案重大突破”,明天又是“一举实锤!胡鑫宇失踪案大鱼露出水面”“胡鑫宇失踪案又爆惊天线索”,估计后天“终于破案了”。
如此吸人眼球的文案、视频的标题,你打开了,十有八九都是在捕风捉影,胡说八道,结果是你被割了韭菜,他们蹭了你的流量,许多人成为他们的粉丝,为他们共同摇旗呐喊“伸张正义”。
比谣传、破案推理更可怕、可恶的是有人拍摄“伪造破案的现场与场景”视频,博人眼球。
设计出牵条土狗,说要带着搜救犬去致远中学找胡鑫宇了;随便弄个废旧房子内、弄个定位、说自己在搜救现场又发现了新线索。
谁知这一切,都是自己闭门造车、或者转发、或者来个直播利用大众的善良以及同情心来赚黑心钱,甚至有人竟然冒充胡鑫宇的爸爸妈妈收取钱财,这不是在人家情感的伤口上撒盐吗?
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事实变得这样的疑云丛生,成为了一场互联网的“悬案”。
谣言止于智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谣言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公开透明,在于事实胜于雄辩。
而通过胡鑫宇事件,我认为有三点需要反思与改进。
第一、如果工作细致、扎实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舆论、质疑的发酵空间。就像之前通报的遗体是在树林里发现的,后来变成了仓库,仓库有人正常上班,那一百多天了,为什么就没有人发现胡鑫宇的遗体的质疑。
据仓库管理员介绍,那出事的地点以前这个养殖场平时没人去,那不知道是怕蛇还是什么原因,这个地方就被遗漏了,这就是大量细致的工作。
第二、网络媒体的平台对谣言打击整治不力,助长了谣言四起的空间与土壤。发布会上通报披露,竟然有人冒充光头老师拍和家属,以两百万私了的阴谋。
此类视频点赞量过万,相关方是如何监管的,如何过审的?
你看,没有官方及时反馈,面对106天的不见人死不见尸,就不能怪舆论越来越不满,公众的情绪越来越激烈了,结果让许多人投向了不少阴谋的主播与骗子。
最后、由于信息发布的速度跟不上舆论发酵的速度,也让舆情已经带偏了大众对官方的信任。
实际上,已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有关部门惜墨如金的官本位思维,致使谣言满天飞的情况。
就像本次的胡鑫宇事件新闻发布会公开、透明与及时,成为一种常态。
在互联网时代,回应大众最好的方法就是迅速透明的接受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压缩谣言的空间,增加公众的信心,赢回政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