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时至今日,计算机的算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计算机的性能却不仅受到算力的制约,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软件也是其功能性得以体现的重要基础。适配的软件可以节约算力,从而使计算机在硬件算力有限的情况下提升性能。
某种程度上,人类的大脑与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人类的生物性又使得人脑的运转过程区别于计算机。从相似性上看,经过规训人脑的思维具备如同计算机软件一般的处理模式,即思维范式,借助于思维范式,人脑可以更高效地处理问题,而规训过程则包含刻意的学习,思考等途径,亦包含单个人作为生命体存在的每一天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后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反应。不同于计算机插电即可运转,其存在目的即追求性能的最大化,完全不必考虑能耗的问题。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面临的生存压力决定了从自然界的能量摄取绝非易事,能量的用途包含再摄取,保障生存,繁衍后代等方面,大脑运转对能量的消耗对远古人类而言就成了相对奢侈的事。在减小能耗的情况下提高决策效率的生存要求,对人类产生了两点影响,一是情绪的产生,二是大脑思维过程极易固化为思维范式并以此展开。
情绪的好处在于能够不经大脑快速处理紧急状况,其之所以呈现出现代人类所熟知的形态,恐怕只好归因于演化过程。但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情绪化的一般认识,尤其是在怀孕及抚育后代的过程中女性更为情绪化的倾向。大概可以为演化推论佐证,在自然界,没什么事比繁衍后代更重要,远古女性又作为繁衍后代的主要责任方(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可见情绪化对繁衍后代的成功率提高必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思维范式的形成同样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必然不是决策的正确率,而是综合成本与综合收益的最优解。思维范式能够帮助大脑模式化地处理问题,而不必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古人类较为简单的生存环境下,这种范式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因为其面对的问题无非采集,狩猎,小族群中简单的分配,求偶等。而当人类进入复杂的社会形态时,问题已经不再简单且随着人类社会相对于人类生物意义的演化的高速发展越加复杂化,思维范式却仍旧存在于每个个体的生物本性中。
远古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远非现代人类可比。这就导致了无论是情绪化也好,还是思维范式的形成也好,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远古人类的生存率,而现代人类与远古人类的生存模型已经发生剧变,决定了古人类通过遗传基因给现代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已经成为了限制现代人类发展的桎梏。情绪化的危害已经被现代人类所熟知。但范式性地思考问题,应对问题,范式性的学习仍旧是现代人类的常态。这种危害在过去曾表现为经验主义,本本主义,两个凡是等等。伟大思想家们用智慧打破前人的范式,却被后人用新的范式总结其思想成果,形成范式的循环。而芸芸众生更是在这种循环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且不必说更为惊悚的现实是,在人类以阶级斗争为内核的文明史中,思维范式无形中阻碍了历史进程的演进,让历史掉进了周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