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医疗健康发展过程中,大厂始终是风向标般的存在。具备财力、物力、人力的大厂,在试水互联网医疗、探索医疗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淌过的坑、取得的经验、走出的独特发展道路,往往是行业从业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尤其是当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社会经济活动逐步复苏,数字医疗健康企业如何积淀能力、把握机遇大干一场,成为不少人的心头之惑。
作为行业里具有代表性的参与者,在2月10日举办的第三届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京东健康如实给出了它的答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京东健康CEO金恩林表示:过去两年,在与合作伙伴们一起服务用户的过程中,京东健康已经成为“线上健康消费第一入口”;面向未来,将继续携手广大合作伙伴,共谋高质量发展之路,致力于打造“全民全域健康消费第一入口”。
从“线上消费第一入口”到“全民全域健康消费第一入口”,既是京东健康对过去业务发展的总结和汇报,也预示着京东健康布局未来,链接产业链各方、串联医药各大场景的决心与斗志。
事实上,这也是行业各大参与方的心之所向,从活动当天的热烈程度就可见一斑——当天,北京嘉里大酒店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健康产业从业者,药店的、药企的、器械公司的、营养品牌的……各行各业、不一而足。
三年疫情来,医疗健康行业鲜有这样规模的聚集,京东健康这场堪称“一呼千应”的行业盛会,昭示着所有行业参与者共建良好生态的祈愿,也充分反映了医疗健康行业正在回暖向好的趋势。
旧的一页已经悄然翻篇,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在新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对于京东健康,还是对于整个行业,一场进化势在必行。
万亿黄金赛道迎风起
回溯行业发展:互联网医疗自2014年开始经历了导入期、瓶颈期和回暖期,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催化性事件,带来了行业拐点,成为互联网医疗二次起飞的助推器。
具体来看,过去两年,医疗健康行业似乎颇为不易:工厂停工、生产受阻,集采加码、传统销售通路和营销方式失灵,收入减少、消费者需求被抑制……
然则,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市场环境的演变,恰恰带来了渠道通路的变革:线上渠道凭借着产品、价格、服务方面的优势,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集采政策下,处方流转成了趋势,又多又好又快又省的线上药房,成为处方流转的首要去向。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药品零售线上占比提升了将近7个百分点,线上渠道已成必争之地。
同时,线上问诊的用户渗透率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去年12月,新冠可以线上首诊,线上问诊成为大众看病就医的重要渠道。
可以说,疫情带来一次空前的健康心智教育,这个过程中,许多过往需要砸重金、花大钱来提高认知的品类,迅速获得了大众关注。
比如,许多消费者开始意识到,家中应该常备应急的药品、和一些日常化的家用医疗器械,同时,出于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更多消费者主动健康管理的意识增强。
这些趋势利好正在进一步彰显,尤其是自2022年末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社会经济活动复苏,一级市场融资渐渐回暖,港股互联网医疗版块连涨30%,市场升温迹象明显,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得到强化。
多家券商发布研报坚定信心:在防控政策优化的背景下,投资者普遍预期消费医药板块景气度未来会出现显著修复,认为医疗健康很可能会成为今年“春季躁动”的主旋律。
其中,东吴证券特别指出,目前互联网医疗的渗透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大力支持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在线诊疗等赛道有望迎来增长。
这个一直被认为“坡长雪厚”的赛道,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在2023年终于强势回归,展现出一番强劲的动力。
进化背后的价值升维
事实上,更进一步地来看这些能力进化,除了创新能力的体现,其实更是京东健康对医疗行业的赋能价值的显现——可以说,产业链各方的共同选择与努力,造就了京东健康的持续增长和领先能力构建。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如果说,互联网上半场是打破信息不对称,高效匹配供需两端,解决交易效率问题。那么,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就是为价值链上下游设计、预测、生产这套体系赋能,提升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
在这一阶段,异军突起的变革者,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重构,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药产业互联网白皮书》,2019年我国医药产业互联网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1146亿元,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期,预期未来将保持29.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22年市场规模会达到2460亿元。
医疗健康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领域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要真正触及医疗核心地带,各方参与者都必须慎之又慎。
现在看,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企业,或许已经找到了那枚“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