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电商平台的七大谎言,现予戳破:
“数字技术,代表未来趋势的高科技”
实则是披着数字技术的高科技外衣,掩藏其以价格战、补贴战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以获取事实上垄断地位的商业模式。一旦规模化获取消费者成势,即露出资本的獠牙,无下限榨取商家、供货商,并毁坏整个经济生态,使大量平民百姓无业可就,无业可创。其手段,与上世纪初“洋火”(火柴)进入中国如出一辙。
以代表未来的数字技术为包装,偷梁换柱,包裹其商业模式的实质,不过是其移花接木的障眼法。其目的,无非是规避政府监管,甚至骗取支持。可叹可悲的是,他们似乎得逞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在电商平台的起步期,各类平台或许曾经做到过。利用资本实力,大量补贴,诱导商家入驻;以价格战培养和改变消费者购物习惯。但当平台完成规模化获取消费者后,平台曾经的补贴不仅在变本加利地收回,而且正在无底线地榨取把平台养大的大小商家。
如今,入驻平台上的商家九死一生,成为平台收割下源源不断的韭菜。
当初那一句充满诱惑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了莫大的讽刺。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这是对消费者极具诱惑力的一句口号。
但事实上,一旦平台成势,平台自己就是最大、最嗜血的中间商,对各个参与方予取予夺,各种提成、流量费,花样百出,毫不手软。
“为消费者省钱”
戳破这个谎言,稍微复杂一点。
表面上看,电商平台的价格战、补贴战,消费者是受益者。这也是电商平台被大量的消费者“欢呼”为代表进步、代表未来的原因。
而普通消费者看不到的是,资本实力雄厚的电商平台以低价、补贴等野蛮生长的手段使消费者、商家对平台形成依附后,即凭借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对供应商无底线压价,使其要么低质低价,要么退出;对入驻商家以提成、流量费等手段无下限收割;同时凭借压榨供应商获得的成本优势,大大压缩实体流通企业和零售商家的生存空间……所有这一切,结果是勉强存活的企业裁岗降薪,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相比于平台电商带来的数千万快递从业者,其造成的失业人口数以亿计。勉强就业的,为了保住饭碗,也只能接受更苛刻的就业条件。为什么大学生去干快递?因为社会已经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因为整个经济环境已经坏掉了。因为经济环境坏掉,人们创业的热情也在被浇灭,这意味着,就业空间的拓展潜力也在消失……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对于广大工薪阶层而言,看似享受了平台电商带来的低价实惠(常常伴着低质),实则牺牲了更多的就业、涨薪机会,为了保住饭碗,也被迫牺牲了社保、工作时间等权益保障。而这样的低收入环境下,反过来又会使工薪阶层更加依附于平台电商,恶性循环。
“为消费者省钱”,本质上,只不过是电商平台凭借资本实力收割消费者,实现事实垄断的一个诱人噱头而已。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与平台电商相关的就业机会最可炫耀的,是据说有数千万的快递小哥。
但这样的所谓“新增就业”,是以被电商平台以低劣的价格战、补贴战、规模化采购压价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打垮的中小实体企业、实体店、流通商所牺牲掉的就业岗位为代价的。这些原本占就业岗位总贡献85%的中小企业,被迫裁员、降薪,甚至破产,因此失去的就业岗位,数以亿计,决不是快递小哥为代表的平台电商贡献的就业岗位可以弥补的。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在被平台电商恶化的经济循环生态下,已经严重打击了社会的创业信心。这意味着,如果经济生态不能及时扭转,扩大就业的潜力也将遭遇瓶颈。
“新零售重构商业模式”
所谓“新零售”,在扔下一个又一个烂摊子后,如今少有人再提了。
但电商平台仍然在唱着“重构商业模式”的高调。
没有人会否定电商模式的效率。
但这不能成为无视其以低价倾销、补贴战等凭借资本实力谋取不正当竞争及事实上的垄断地位的实质,不能任其以这样的方式破坏经济生态,剥夺大众创业、创新的机会,扼杀经济运行的活力。
当监管失控时,电商平台所谓的“重构商业模式”,不过是以超级资本为后盾,披着数字高科技、新零售外衣的低价倾销、谋取事实上垄断地位的不正当竞争模式。这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要被法律严禁的市场行为。
“重构供应链”
不可否认,电商平台对降低成本的诉求,有倒逼制造业提升效率的正面作用。但当这种低成本诉求失去底线,尤其是在其取得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并加以滥用时,所谓“重构供应链”,就逐渐演变为对实体制造供应链的一场“血袭”。实体制造要么被迫低质低价以求苟活,要么被逼入绝境,关停退出。
笔者之所以列述围绕着电商平台的七大谎言,目的不是对电商平台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如某些偏激言论主张的关掉电商。
希望以拙文呼吁全社会正视电商平台事实上存在的对经济生态产生破坏力和不公平竞争行为;希望决策者慎重思考电商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定位,对电商平台实施有效监管,让平台电商与实体制造、实体商业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