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科研人员中女性占比仅33%,在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已占四成,高于全球比重。可见,女性科学家在科研创新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已占四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女性在医学领域表现更出色

“科技工作是能够体现男女平等的一份工作,因为它依靠的是智力,需要的是耐心,我相信现场的女同胞们都不会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比男性要弱。”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珠江投资管理集团执行董事杜兰在现场透露了一组数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一份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的科研人员占比中女性仅占33%,在中国该数据为40%。“其实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是高于全球占比的。”她介绍道,相关报告中还显示,近来女性在科研的参与度和职场的竞争力上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男性在获得科研资金申请的比例比女性还是高了三个百分点。报告显示,在学科上,男性在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表现优秀,而女性在医学领域表现更加出色。“我们还看到不同领域这种性别差异正在逐步地弱化,今天的主题是‘众里寻她’,我想女性的科技力量正在崛起,但同时也是任重道远。”杜兰表示。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珠江投资管理集团执行董事杜兰

研究分享

女性科技力量崛起任重道远

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郑晓瑛认为,女性仍是科技领域的少数和弱势群体。她以“女性科技能力提升与赋权”为题做主旨演讲,探讨营造女性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机制,解读女性科技人才的现状与发展,并展望理想的女性发展生态。

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郑晓瑛

郑晓瑛提出女性在科技领域遇到的“泄漏管道”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科学报告,有一张图是“泄漏的管道”,其意思是随着管道不断地延伸,水越漏越多,最后剩下的越来越少。

“管道的流向指的就是各种职位的高低,或者高等奖项的评选等。”她认为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呈现“叠加态”障碍,而改善这种情况,应该建设更为友好的社会,更加关注女孩的科技教育机会、农村妇女的科技普及和运用、青年女科学家的职业发展支持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提出“释放女性力量、助力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林秀

她在演讲中介绍了从性别视角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展示了性别视角的相关研究,并指出释放女性能力的机遇与挑战。她表示,事实证明,性别包容性已成为国际共识,性别平等在国内外取得长足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女性是发展和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而非弱势群体,她们的领导力对乡村真心和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她表示,女性赋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采取综合的途径和全方位的出击得以实现。

观点碰撞

更多女性在科技创新主战场撑起“半边天”

在科技领域,女性科技工作者正在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黄惠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面向机器人的智能图形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在如物流、医学手术等领域。然而,黄惠提出,机器人认知真实三维动态环境能力的缺失卡住了其进一步智能化的脖子。团队所做的计算机图形学,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使其真正感知三维真实环境,促使图形和智能的耦合提升。据介绍,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三维高清城市实景、边坡地质防灾预警和基建巡检监测等方面。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黄惠教授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则分享了她坚守青藏高原开展水沙与水环境研究十余年的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是美丽的,青藏高原也是脆弱的。”十余年间,张凡通过对西藏大大小小的河流,研究在全球半年暖背景之下,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研究成果深入理解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高寒流域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

女性科技工作者秉承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与“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在各自领域中勇攀高峰,攻克一项又一项关键核心技术,共同书写科技强国梦。

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嘉宾围绕“点亮发展之路”主题分享各自观点。

广州实验室研究员、体必康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利军用三个“10年”介绍了自己的科研之路:第一个10年,她主要从事重大传染病结核病的基础研究;第二个10年,2012年,她来到广东,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专攻科技成果转化;第三个10年,2022年,她来到广州实验室,希望将第一个10年的科研与第二个10年的转化进行整合,旨在从临床发现问题,并寻求科学突破,促成创新转化成果回到临床进行应用。

她用三个字总结当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发展现状——多、高、用。“‘多’是女性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了;‘高’是越来越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通过努力奋斗到女教授、女研究员这些教授级别的岗位;‘用’是女士做事的时候越来越会考虑如何让研究得到更好的应用,这恰恰是我们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点。”她表示,随着女性越来越多优秀的潜质被挖掘,未来女性科技工作者将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科研贡献。

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副院长程雅婷表示,无数杰出女性正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光发热。“事业永不停止,读书也永不停止。”她透露,自己也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在她看来,女性自发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促使资深不断追求进步的因素。“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是很有信心。”

时代的变迁赋予女性丰富成长的可能性,女性科技工作者们凭着“不认输”的韧劲在领域中碰撞与成长,让科学舞台持续闪耀着“她力量”。

采写:奥一新闻 林诗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