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cience(《科学》)发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袁声军团队关于里德堡莫尔激子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Observation of Rydberg moiré excitons”(发现里德堡莫尔激子)。

该项研究系统地展示了对于里德堡莫尔激子的可控调节和空间束缚,为基于固态体系中里德堡态的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模拟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为实现新型的量子技术和量子计算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超算中心和怀柔综合极端实验装置等机构的资助。

里德堡激子与莫尔超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资料图片)

WSe2中的里德堡莫尔激子及其栅压演化规律

武汉大学袁声军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原创计算物理方法的探索、发展和应用研究(yuan.whu.edu.cn),发展了线性标度的TBPM和DFPM等大尺度计算物理方法,模拟尺度较传统方法提升数个数量级,并独立自主开发了多款计算物理软件,包括基于紧束缚近似的TBPLaS和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ABPLaS。团队曾于2020年在Nature(《自然》)发表了关于石墨烯气体通透极限的研究成果,论文题为“Limits on gas impermeability of graphene”(Nature 579, 229 (2020)),袁声军教授与曼切斯特大学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袁声军教授科研团队,从左至右为:詹真、袁声军、张亚磊

袁声军教授所在的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物理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有多个突出特色的研究方向、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物理学院之一。一直以来,在探索科技前沿高峰的道路上,学院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近年来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40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973”课题、“863” 课题等30余项,并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数百篇论文为我国科研实力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一项项原创性科研成果的纷繁迭出,离不开名家大师的辛勤开创。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教授为代表的近50位国字号及省部级重点人才汇聚于此,接近专任教师(106人)的一半,且所有教授都为本科生授课。

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致力于提升学子实践创新能力,设立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提倡本科生进入教授课题组开展科研探索,优质科研资源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本科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参与学术界、企业界交流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学院还与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信科烽火通讯等国内领先的科研单位和高科技企业建立长期的实习合作,让学子可以与行业前沿接轨,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三年来,学院共有300余名本科生参加“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获得各类创新赛事国家级一等奖35人、国家级二等奖22人、国家级三等奖23人、省部级奖励400余人次,成果斐然。(数据截至2023年4月)

今年4月,学院2020级本科生吴小黑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发表于Wiley旗下期刊Solar RRL。

2023年,期待广大学子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立科研报国之志,为科技强国贡献一份力!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武汉大学官网、武大招办官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