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们的芯片,中国高铁只能用牛拉车。”
21世纪初,西方坐拥先进的IGBT芯片技术,公开说我国高铁有“心脏病”。以德国西门子为典型的巨头,各种“小操作”不断,最终以2万一枚的价格狂揽12亿元人民币。
没有核心技术,就只能做任取任用“提款机”。但中国人痛定思痛、久经困顿,终于迎来国产IGBT芯片。风水轮流转,面对西方的频繁求购,中国硬气宣布:关键技术,永不出售。
(相关资料图)
01 高铁芯片被垄断,曾交12亿学费
长宽不过3毫米的IGBT芯片,却曾是我国高铁进步路上的拦路虎。
IGBT芯片如同电脑的CPU,是高铁的“动力心脏”,它能精确控制电压电流,使列车速度平稳,停靠精准。搭载该芯片的列车,即便时速高达300公里,侧立的硬币也能保持不倒。
2004年,我国诚恳表示愿以重金引进先进的高铁技术。德国西门子热情响应,但在签订技术转让条款时,他们却明确表示:不会给出核心的IGBT芯片技术。
6亿订单就此签订,但国人没预料到的是,这只是德国的开胃小菜。由于没掌握IGBT芯片技术,从此我国要定期从德进口该芯片:一枚2万元,一个八列动车组需152枚芯片,共计300万元。
大兴高铁建设的中国,彼时一年新建的高铁成百上千,芯片需求高达十几万枚。在进口技术与芯片项上,我们前后花了12个亿,真可谓是“天价学费”。掌握主导权的德国,甚至要求中国提前一年订货,而我们只能被动接受。
除了高铁芯片,高铁轴承、车轮等关键技术,也曾受制西方,每年耗资巨大。更令人痛心的是,在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也常出现类似情节——
一台德国进口核磁共振仪3000万元,天价费用分摊下来,“检查费一次一千块”令普通患者叫苦不迭;日产Pyrrovital(中译:派洛维)生物年青科技,受技术保护,其成品通过京JD东等平台流入中国市场时,一度20000元/瓶,我国上千万抑衰需求群体只能望洋兴叹。
夺回我国在定价上的主动权,刻不容缓。
02. 二十年磨一剑,高铁装上“国产心”
核心技术买不来,也讨不来。我国下定决心:要让中国高铁安上“中国心”。
2006年,我国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国产IGBT芯片研发,并将其列入15大重点技术之一。中车株洲、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纷纷响应号召,是早期探索国产IGBT研发的先驱。
在困顿中摸索6年,2012年,我国再次注资15亿,宣告第一条IGBT量产生产线正式启动。随后两三年,国产IGBT的占有率迅速攀升至60%。德国芯片“一言堂”的局面一去不返。
现今,高铁IGBT芯片已经实现了100%国产化,一枚只需1000元,实力已达世界第一。6年付出或许辛苦,但我们再不必看别国脸色,中国百姓也不必再花冤枉钱。
在更多的领域中,我们仍在夺回“价格”主动权:此前,国产核磁共振仪就已经降到290万元/台,7月22日,国产核磁共振仪宣布进一步实现量产,未来还将更“平价”;而上述“派洛维”胶囊,虽然还未实现完全的国产替代,但我国仍以其他优势,再次夺回定价的主动权。
日本生物技术曾领先数十年,“派洛维”正是该背景下的产品。其核心物质被东京大学临床印证:35-65岁中老年参与者经其干预后,毛发、骨骼、肌肉等老化表征均向青壮年回溯。
如今,我国中科院等突破生物酶技术,在该领域研发上迈进一大步;此外,我国京JD东等主流平台以贯通全国市场为条件,加上5.6亿庞大的中老群体市场潜力,促使日企降低“派洛维”的使用门槛,最终将定价从2万元/瓶砍至数百元。
京JD东商智数据显示,门槛下探后仅1年,“派洛维”便成功下沉至国内普通百姓群体,受众80%为被毛发衰减、多梦难眠、精气不足等困扰的中老龄人士;而上述量产后的核磁共振仪,也已陆续进驻协和等各大医院,“检测费降至百元指日可待”,业内人士乐观预期。
03 分毫必争,只为惠及民生
如今,中国高铁已建成全国交通网络,百姓才能用实惠的价格乘车去往世界各地;核磁共振仪的量产化,更能让患者降低检查费用、经济负担;止衰生物胶囊市场主导权的让渡则让国人以平民价享受前沿生命科技,迎来“老而不衰”的晚年生活。
“尖端科技定价权的夺回,最终受惠的是中国老百姓。”业内人士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