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移动召开了2023年工作会议,具体会议精神的解读,大家可移步此前文章:① 如何理解中国移动2023年工作思路?② 中国移动2023年有哪些重点工作要落地?

会上,中国移动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六个升级”,我认为这深切暴露了中国移动的野心!


【资料图】

先看看这“六个升级”分别是什么,然后我们再来逐一分析——

“六个升级”:业务布局向领域型、赛道型升级,产品服务向平台型、生态型升级,发展模式向场景型、融合型升级,体制机制向体系型、精准型升级,科技创新向原创型、引领型升级,组织运营向技术型、数据型升级。

如何看待这“六个升级”呢?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移动发展的20多年间,战略升级、改革创新几乎伴随着其全部发展历程,在战略规划上进行了大量资源投入,可以说中国移动一直是活在战略转型中。

但老实说一句,过去中国移动战略转型一直算不上成功,最大的原因我认为是——中国移动大部分时候总是把转型的重心放在业务侧,放在前端,希望通过推动前端业务变革,以拉动后端组织跟进变革,以此来实现战略的整体演进升级。

这是一种很鸡贼、很功利的策略,前端业务改革很容易出成绩,立竿见影,一个任期足够收获果实了,但后端改革则大部分是得罪人的事儿,尤其是中国移动这种几十万人的大盘子,要动刀组织机制,很容易出大问题。

而且,前端的核心价值和精力关注是为了创收,是为了给客户带来更多价值,前端的职责不是带动后端来进行改变的。如果前端带动后端转型,不但会极大影响前端的业务专注与创收,而且后端是很难在前端的带动下进行转变的。因为后端不直接面对客户,无法切身感受到前端面对的业务转型压力。前端带动后端转型的结果,极大可能就是市场的创收受影响、后端的转型没成效。

所以,前面二十年,中国移动在战略落地执行上,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导致中国移动的发展其实在某种角度上看,应该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的。

这三年,中国移动显然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对组织运营机制动手了,先后启动的政企改革、网络改革、家改、业支改革,都是朝着后端的组织机制动手,以此来激发组织活力,从这两年的成效上看,这一步是走对了。

而这一次,“六个升级”的提出,应该是在过去三年工作的基础上,体系化地把前、后端改革的重点就行了复盘和提炼,全盘筹划企业面向长远发展的运营发展能力升级。

“六个升级”按前后端分的话,大致可划分如下:

前端:业务布局向领域型、赛道型升级;产品服务向平台型、生态型升级;科技创新向原创型、引领型升级。

后端:组织运营向技术型、数据型升级;发展模式向场景型、融合型升级;体制机制向体系型、精准型升级。

可以说,这完全就是对照着世界超一流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把自身的短板抓得很精准,把改进升级的方向设定得很明确。如果这“6个升级”能落实到位,中国移动应该会摆脱“通信服务运营商”的角色定位,朝着“超大型创新服务科技组织”迈进,其未来的形态将不再局限于企业,而很可能将成为一种多元组织形式并存的结合体,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下面我尝试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分前后端简单谈一下这六个升级对中国移动、对产业的影响。

前端:业务布局向领域型、赛道型升级;产品服务向平台型、生态型升级;科技创新向原创型、引领型升级。

过去中国移动的业务布局相对单一,无非就是死守着“通信业务”这个大本营,然后随机遣些斥候四处打探,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这几年,中国移动开始成建制、体系化地向外拓展业务,从过去的游击打法升级成为阵地推进,通过家庭运营中心、物联网公司、云能力中心等专业的建制来占领业务领域,同时通过链军特等机制来强化赛道竞争。

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过去的新业务和通信业务是依存关系,离开通信业务这个基本盘,新业务无法存活,而如今业务布局向领域型、赛道型升级,每一个领域、赛道,自身都可以独立存活,都可以成为一个屯兵、养兵、练兵的大本营,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移动未来发展的多元性。

谈一下产品。中国移动有产品,而且很多!那些互联网巨头们有的产品,中国移动都有,小到一个邮箱,大到社交app、电商平台,不一而足。但问题就在于,中国移动的产品“多而不强”——这些年一直以“撒胡椒面”的模式来做产品,导致闻着有那个味儿了,但吃着实在寡淡。

那到底中国移动需要什么产品?平台型、生态型产品。中国移动不能再期待出现像短彩信、流量这种具有巨大营收效应的杀手级产品,而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去构建平台,通过赋能更多产品,来聚拢用户,共同把平台做大。比如,5G消息、移动云盘这几个重点产品,中国移动都是在以平台的方式在运营。

无论业务要拓展、产品要突破,背后都需要科技创新,这是一切的基础。过去中国移动以运营商自居,重运营而轻创新,导致后来无产品可运营,这几年,中国移动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国家赋予其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中国移动不光要以原创技术支撑自身的良性发展,还要以基础技术积累、关键技术突破来带领产业链发展,所以,提出科技创新向原创型、引领型升级。

后端:组织运营向技术型、数据型升级;发展模式向场景型、融合型升级;体制机制向体系型、精准型升级。

如果我们拿前端的战略升级和十年前相比,其实差别并不大,十几年前中国移动就已经意识到要自己做产品,已经有意识地去占领一些业务领域和赛道,比如,我印象深刻的“支付标准之争”,早在支付宝、微信出现之前,中国移动已经预判到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在线支付的巨大发展空间,为了占领这个业务领域,当时中国移动煞费苦心要推动自己主张的支付标准成为行业标准,甚至不惜巨资入股浦发银行,从业务战略上看,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但为什么到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呢?关键问题还是在后端的组织、体制机制。

这次工作会上提出的“组织运营向技术型、数据型升级”“发展模式向场景型、融合型升级”“体制机制向体系型、精准型升级”,并不是新鲜的提法,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口号,而是中国移动过去三年具体实践的高度提炼。

过去三年中国移动前端业务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诞生了移动云、5G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智慧家庭、数字内容服务(eg.咪咕视频)等一系列成功的产品服务,只是因为前端业务战略做对了么?关键也还是在后端,正是政改、网改、家改、云改,这一系列瞄准生产关系理顺、瞄准生产力释放的后端改革,成就了前端业务的成功。

所有战略升级都应该是从后端发起,由后端变革驱动前端升级,后端不是负担,而应是推动前端、赋能前端。转型升级是以组织管理和人才管理来推动的,而不是从业务来推动的。转型升级必须从管理变革入手,必须从人的转变入手,重塑公司核心竞争力(支撑产品生产与竞争优势的能力),进而推动业务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公司转型升级。

当然,中国移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要彻底理顺其组织运营关系,要彻底突破体制机制的限制,彻底释放生产活力,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面向后端的三个升级,既是对过去三年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如果能顺利落地执行,中国移动发展的持续动力将得到保证。

推荐内容